生日

七月的天气炎热异常,整天躲在室内,上周拍的胶卷也懒得拿去洗。吹了一晚上空调,嗓子有点疼。

阿斌哥的生日过去都一周了,现在才想起来该提起笔记录下些什么。

那天下班延迟了5分钟,没能赶上公车。正打算转车到车站坐快客,一辆红色的的士在我面前停了下来。“盐官,顺路车,走不走?”

闷热的黄昏,夕阳从车窗外照射进来,没有开空调。副驾驶座是一位中年男子,后排只有我和一小男孩,彼此都不怎么爱说话。到达古城的时候,城里只有零零落落的几辆的士,好容易才打到一部,沿着日本鬼子建造的漂亮的老沪杭路,蜿蜒前行了10多公里的样子,方才抵达车站。

夜幕中的868路,熟悉的大学城。看了下时间,8点。

和卢柯等三人会合,在阿三川味观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阿斌哥。他一改往日颓废风格,理了个小平头,意气风发,潇洒的不得了了。紧挨着的当然是美女嫂子,她专程从温州赶来,原本约好咱们几个一起给阿斌哥一个惊喜,不料中途叛逃,直奔下沙去了。

酒席上自是高朋满座,洋洋洒洒的一大桌酒菜,直吃得我们掉眼泪,看来老大最近是爆发了阿。吃完饭后继续K歌,很是尽兴,歌神阿斌自然是今天的主角。一曲陶喆的《普通朋友》惊艳四座,至此,我们的柯总一直强忍着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,“阿斌哥,你不混演艺圈真是太可惜了啊!”这可不是反话,自他那首《melody》之后,很少在KTV听到这么有味道的歌声了。

午夜将至,我们一行四人打车回市区。窗外,杭州城的夜色绚烂。

直播-ON AIR

昨天下班的时候,夏天从台里打来电话,随便聊了两句,他突然很认真地问我愿不愿意和他连线做一期节目。

夏天是某省音乐调频电台的DJ,主持着一档播客节目。一流的口才,轻松欢快的主持风格,是我所向往的。

草草准备了一下,发了一些音频给夏天。节目的流程是:前30分钟播放我的录音,后30分钟做连线访谈,去掉广告和报时的时间,总共参与节目的时间大约20分钟。

PM19:28 周六 一个人的办公室

电话铃声准时响起,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,是夏天。

“直播还有4分钟开始。”他告诉我,然后又跑到直播间去了。

电话听筒里传来嘈杂的广告声,这平时让人烦躁的声音,在此刻,俨然成了一条纽带,把我和遥远的、数千公里以外的直播室维系起来,很有些“ON AIR”的感觉。不知道亲自坐在直播间里的感觉,会不会更棒呢?拭目以待。

随后连线开始了,刚开始还有一点点兴奋,小紧张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感觉完全消失了,逐渐进入了角色。我幻想自己和夏天一起坐在直播间里,面对一拨看不见的听众:他们或正在学校上晚自习;或正驾车行进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里;或正躺在自己安静的小窝….我认真思考夏天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,机械地作出回答。时间过的比预想的快,20几分钟很快成为过去,最后在我的播客感言中,结束了今天的专题,心情轻松。

有时候,一个决定,就能给你一成不变的生活,带来不小的乐趣。

 

三日-手术

第一次亲眼见证一场手术。

“现在的年轻人,都只会抱自己的女朋友啦。”当我把她从手术台上抱下来的那一刹那,一位年龄稍大的护士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。

不得不佩服她的精辟。

曾几何时,我们几乎忘记了“家”这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。

第一个夜晚是难熬的。虽然痛的不是我自己。

被鲜血染成红色的引流袋,生命检测仪,氧气管,微弱的床头灯,窗外不眠大厦的灯光照亮了她苍白的脸。

第一次,交换角色去照顾自己的长辈,真正尝试做一个护工。有种紧张,兴奋混杂的复杂情绪。慢慢地,发现自己还不是一个冷血动物,体内的温情战胜了疲倦。

原来,人是那么的容易受环境影响,在极端状况下,才能激发出深藏的情感和潜能。

同病房一位年长的阿姨,正等待手术。当和其子女聊天时,她用她那特有的微笑看着我,那笑容让人难忘。

又一次,看到了自己的成长。

二日-雷雨

如果不是因为雷声,在15楼的房间里是感觉不出窗外的瓢泼大雨的。

乌云密布,开始蔓延,顷刻间将城市的楼宇湮没。

透过雨雾,撕裂天空的闪电,艰难飞行的大鸟,步履蹒跚的路人,瞬间减少的车流,构成了这座号称天堂的都市,宛若世界末日的景象。

一刻钟后,天色渐明。走出房间,漫步在过道的尽头,又瞥见了一幕独到的风景。

这时,黑色的乌云已经爬高,城市的上空,漂浮着两团巨大的云朵,洁白无瑕,在灰色的背景下,尤为醒目。远处的高楼正不断接受闪电的洗礼,频率极高,但仍无法把握,在手机上把它们拍摄下来,因为没有B门。

感动常在。

一日-医院

我是在市中心一家医院的15层病房里写下这段文字。四周安静,只有空调呼呼的风声。

窗外是雷雨过后明朗的夜色,高楼林立,深邃而隐秘。远处道路上的车流移动。和任何一家酒店的窗户里看出去没有任何不同。所不同的是,居住在这里的,不是旅行者,而是手术后的病人。

床头的设施齐全,也有网线接口,只是没有信号,无奈只能无线上网,不得不忍受流量和网速的双重限制。不过也好,我可以静下心来发布自己的文字。

白天在这幢大楼里穿梭,偶然经过二楼的手术室,看见在门外席地而坐等待患者的家属,神情焦灼,衣衫褴褛,如果不仔细看,还以为是医院雇佣的临时工。后来与任职药剂师的姐夫交流,得知医院是不提倡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待的,当然也就没设等待区。看来电视里时常出现的那一幕也仅仅是为了剧情的渲染罢了。

傍晚在饭堂买饭,见识到了比读书时还要恐怖的打饭队伍,浩浩荡荡的人群一直排到大门口。大多数人,衣衫简陋,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外来务工者,饭厅的空气闷热而污浊。值得讽刺的是,正是这些收入微薄的所谓弱势群体,养活了省内第一流的医院。

门被推开了,是医生过来探望病人。在这里,护士每隔几小时就会进来一趟,不利于睡眠。接下来要做的事,就是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,然后祈祷明天的手术一切顺利。